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保护性”指代所有旨在研究、记录、保存和开发具有艺术和文化历史重要性且值得保护的文物的真实性,同时不进行任何可能损坏或大幅改变文物的不可逆干预。2000年,万塔文件确立了预防性保护的指导方针。
保护性处理是一种预防措施,旨在确保文物的安全,保护其免受灾难、战争或气候影响等破坏,并避免由此导致的修复干预。然而,与此同时,专业的修复对于文物的长期保存来说也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博物馆和档案管理领域,针对展出和储存/存放文物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确保和控制稳定的室内气候,包括温度和湿度,以及减少光线和有害物质的排放。
从广义上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也应被视为一种保护措施。它使得文物能够在不承受运输、展示或使用所带来的物理负荷的情况下被观察、研究和开发。但与此同时,数字化过程本身也必须符合保护要求,不得对文物造成任何损害。

因此,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现代扫描系统必须具备适合文物的保护性组件。其中包括可调节的柔和照明系统、防磨损的支撑表面、具有书脊释压和可调开合角度的保护性书托、带特种玻璃的可控压平装置以及用于小心操作的专用附件。
相关主题
来源:book2net.net